Archive for February, 2013

[電影] 奧斯卡倒數系列(最佳電影):《派特的幸福劇本》

《派特的幸福劇本》(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改編自馬修•奎克的同名小說,內容講述一個小鎮上兩個神經病的愛情故事。派特(布萊德利•庫柏)是一個擁有躁鬱症的離婚男子,因妻子外遇後受不了打擊而進入精神病院。另一方面蒂凡妮(珍妮佛•羅倫絲)是個因喪夫之痛無法平復而不斷與人發生關係來慰籍心靈的年輕寡婦。兩人在朋友的聚會上偶然相遇,起初都受不了對方的情緒化但因彼此皆有精神病史所以在互相打氣的前提下成為了朋友。這故事在愛情喜劇類的電影裡算是十分新穎且具有巧思的。它的出發點一反往常,與其讓觀眾看男女主角是多麼的美麗和完美,《派特的幸福劇本》反而從派特和蒂凡妮兩人最醜陋的一面開始講起。最後兩人在終於明白愛情的真諦後在美妙的燈光下表白、親吻,雖然不免落於俗套,但至少過程是挺有趣的。即便我對愛情片,尤其愛情喜劇十分感冒,但這部電影在現實和喜劇之間做了非常細微的處理,讓我覺得電影裡的笑料並不是刻意的而是兩個神經病之間逼不得已的針鋒相對。   起初我對派特這個角色十分反感,因為我個人是喜歡乾淨利落的人物性格,所以對那種做事不合邏輯或不顧一切的自私人物甚是厭惡。派特又恰好是拖泥帶水角色中的翹楚,讓我邊看邊想奔到銀幕裡面賞他兩巴掌。我想這就是這個人物成功的地方,也是為什麼他這麼的真實。我們的生命裡都有幾個這樣的朋友:平常是個溫柔體貼的好人,但一談上感情就患上失心瘋,怎麼講怎麼勸就是沒有用。派特就是這樣的人。也因為派特是這麼貼近我們生活中的人物,觀眾的情緒很容易就被他牽著走。我必須承認,即便我很清楚這是部電影,當派特最後和蒂凡妮修成眷屬時,我心裡仍冒出了無限的喜悅和安慰。這就是電影的魔力吧!   與派特相比,蒂凡妮是個有主見、令人傾慕的新時代女性。她雖然透過性愛尋求慰籍,但卻從未想過要給自己找任何藉口。她這種”我就是我,你也沒比我好到哪裡去。”的性格有時讓她和派特產生許多摩擦,更讓派特的家人十分不順眼。但蒂凡妮的真誠最終仍馴服了她身邊的人,包括對她有偏見的公公勞伯迪尼洛。珍妮佛羅倫絲的演出十分精湛,在蒂凡妮彪悍的外表下仍將她如斷翅之鳥般的隱藏情緒和對一個穩定的依靠的渴望充分詮釋,是一個充滿層次與幅度的演出。但可惜的是羅倫絲畢竟還是年輕,有些詮釋太過用力,仍給人有些許造作的感覺。因此儘管我十分喜歡羅倫絲的演出,但我仍看好《愛•幕》的法國影后艾曼紐•麗娃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奪得最佳女主角。不過羅倫絲也沒令人失望,仍在好萊塢舉足輕重的金球奬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老派的影評人或許會對《派特的幸福劇本》青眼有加。我想這是因為導演大衛•歐•羅素(David O. Russell)很成功的將精神病和愛情喜劇結合在一個現代的愛情故事裡,卻仍能將整部電影操作的像許多經典愛情喜劇一般輕鬆感人。好萊塢近十年來的愛情喜劇不是走過於誇張喜劇的路線就是走過於成人、葷腥不忌的路線,要遇上如此簡單、動人的故事可謂難上加難。但可能因為我一直對於愛情喜劇沒什麼特別喜好,所以《派特的幸福劇本》並沒有讓我驚艷之處。即便我覺得卡斯和導演的精准度都堪稱完美,但它並沒有讓我十分喜歡。充其量只能說是消磨時間罷了。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奧斯卡倒數系列《南方野獸樂園》這才是電影的魔力啊!《南方野獸樂園》

《南方野獸樂園》(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是今年奧斯卡九部最佳影片中呼聲最高的影片之一,但卻是其最冷門的競選者。奧斯卡的標準從來不是選出觀眾甚至影評人為是最好的電影,而是選出業界人士所認為是最好的電影。既然它是業界獎項(Industry Award),他就免不了某些偏心。大公司或大導演所發的電影自然會有一群子弟兵或受益者擁護,而小導演或獨立製片就陷入冷門選擇的窘境。畢竟奧斯卡所有的獎項都是電影藝術及科學學院的成員所票選的,一間公司或一位導演有沒有人緣、禮送的多不多、江湖上有沒有常走動都會直接影響結果。在投票期間如果你有幸到好萊塢或比佛利山莊走一遭,你就會見到多數的看板上都貼著電影海報和”請您參考一下“(For Your Consideration)字樣。若以看板數和媒體報導次數來推算,八九不離十可以看出那一年的奧斯卡得獎者會是誰。當你覺得一部電影應該得獎但卻被另一部更不合資格的電影打敗時,不要懷疑,這就是場外操作的結果。當然,有些沒有資源買版面的電影也曾拿過大獎。這種時候,那部電影就會被稱為所謂的”黑馬“。 《南方野獸樂園》是我最希望成為今年最佳影片奧斯卡的黑馬。它是最典型的獨立製作:導演是新人、演員也是新人,連製作公司都是新的公司。整個劇組才十三個人,演員則全是當地居民。雖然它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電影之一,但它能夠突破重圍入圍四項奧斯卡是我始料未及的。不過在奧斯卡之前,《南方野獸樂園》就好評如潮,亦不負眾望的在坎城奪得金攝影機獎和日舞影展的劇情類評審團大獎,及其他影評人協會的獎項。最重要的是,它是今年的入圍者裡唯一一個沒有巨大的公關和發行公司在背後推行,名副其實的一步一腳印進入奧斯卡殿堂的電影。 對我來說,電影的魔力在於它神奇的渲染力,那種不管你身在何處都可以隨時被影像勾魂攝魄的世界。但這五年來我時常發現自己會經常抽離電影的世界,躲藏在現實的眼光後挑三揀四。這最大的原因當歸咎於電腦特效技術的氾濫和電影類型的重複。我發現許多電影人在擁有了各式各樣的科技利器後便不再找尋獨特的眼光,而是用特效去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但他們都忘了,往往最感人的畫面都是劇組苦等數天,集天時地利人和三種要素才能完成的影像作品。或許特效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陽光或黃昏,但電影人辛苦投射在畫面上的感情便相較失真。或許因為《南方野獸樂園》的獨立背景,在它們土法煉鋼的製作手法背後我完全感受到電影最大的號召力,毫不保留的竄入我心。 影片講述一群居住在紐奧良的貧苦遊民在家園被卡崔娜颱風摧殘後努力再建往日社區的故事。雖然他們努力的靠打漁、儲蓄等方式過活,但大水將所有的農作物都淹滅,使得居民們不得不待在一個浮在水上的小屋裡。故事的主人翁是八歲的女孩“麵包球”。她從小便與父親居住在人煙稀少的沼澤邊,沒事就與沼澤旁的動物玩耍。故事裡時常出現她與某些史前動物的對話與猜想,為這個幾近悲劇的故事增添許多魔幻寫實風格,完全跳脫類型模式。飾演“麵包球”的小演員闊凡哲內·瓦利斯在出演《南方野獸樂園》時才五歲,(Quvenzhane Wallis)今年更以八歲稚齡成為史上年紀最小的入圍者進軍奧斯卡,其演技自然有過人之處。她帶領著觀眾的情緒,以天真的絮語安慰觀眾也安慰自己,讓遊民們窮困的生活不至於讓人覺得可憐或心疼。即便如此,我個人的判斷是瓦利斯雖然將角色演繹的很好,但一個五歲的小孩與其說是會演,還不如說是導演會帶領她呈現一種劇情所需要的感情。小女孩的父親戴維·亨利(Dwight Henry)也十分出色,將一個罹癌的父親因無法為女兒留下一些生活技能而困苦煩憂的心情變現的淋漓盡致。初次指導長片電影的導演班·賽特林(Ben Zheitlin)在節奏、影像、和故事上更是難以挑剔,精準的將魔幻寫實風格融入了一個可說是悲劇的故事,讓人看完不但不會感到難過,反而帶著一抹微笑離開電影院。 雖然今年奧斯卡入圍者不乏令我俯首稱臣的好電影,但我必須說在九部最佳入圍者裡面我個人最喜愛的還得是這一部。其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觸動了我的心。有時候評論一部電影必須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才能對他人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負責。但有時候電影看多了偶爾會碰到一部電影是你還未深入分析就已經被他深深感動了的作品。這時我會讓自己完全進入這部電影,放棄所有想法。如果說分析是為了評斷一部電影好壞,那一部尚未分析就擄獲觀眾心神的電影,又豈會不好呢?讀者若有機會,我推薦各位去看一看這部電影。它會改變你對電影的想法,讓你感受電影最純真的魔力。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奧斯卡倒數系列(最佳電影): 致敬與抄襲的差別:塔倫天奴的《絕殺令》

  我從不避諱指出昆丁·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大多數為老片的回收墳場。但這並不影響他許多作品的可觀度,因為他總是在模仿與致敬的邊緣徘徊,佐以有趣的台詞與高水準卻又不失B級電影的誇張表現手法來彌補創意的不足。時日一久,他的電影也成了某種扭曲的標準。塔倫天奴的好哥兒們羅伯特·羅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也經常在電影中使用許多的B級片手法,但成品往往不如塔倫天奴那般不著痕跡,反而無法讓人認同其或許存在的價值。(例:《彎刀》(Machete))但這兩人最大的不同不在於影像功力的高深,而在於故事主題架構的排序。塔倫天奴時常以近似小說的手法排列電影架構,以章節的形式編排電影節奏,讓他能夠隨意在電影的前進中加入脫序的倒述,增強人物的情緒。這樣的安排能夠讓導演跳脫一般電影的敘事模式,模糊了故事本身簡單甚至普通的劇情。這手法的極致,便表現在塔倫天奴的成名作《黑色追緝令》和《追殺比爾》中。但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那繁複囉嗦卻又不失樂趣的台詞和人物們在看似和諧的咬文嚼字中鋒芒畢露的殘暴性。這套絕活在他最新作品《絕殺令》中,更是表現的活靈活現。 《絕殺令》是塔倫天奴的第八部電影,亦承襲了他一貫改編及致敬的風格。這次的對象是索吉歐·李昂尼的意大利式西部片和七零年代紅極一時的黑人電影。其中主角Django更是直接向意大利式西部片名作《荒野一匹狼》(Django)借來的人物。但不同於美國老西部的背景,電影故事發生在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南方。對美國歷史不熟悉的觀眾可能對於它想要表達的立場和背景感到陌生。當時的美國南方由許多白人地主佔據,通常是以種植罌粟、棉花為主的富商巨賈居多。這些地主為了降低人事開銷,時常購買從非洲誘拐來美國的黑人奴隸,殘酷的奴役他們之餘政府亦以黑奴為地主之“個人財產”之名漠視對他們的迫害甚至殘殺。主角Django本是一個農場的奴隸,因愛上夫人的女僕而被驅逐,後被賞金獵人舒茲救起而展開向白人的復仇和拯救愛人的行動。 意大利西部片多為西班牙和意大利合製,因市場在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及阿爾梅里亞取景,臨時演員多為西班牙裔,以致於故事多設在美國和墨西哥的邊荒。《絕殺令》將背景設在富饒的南方,實質跳脫了西部片的原始框架。西部電影裡反英雄、反主流、反烏托邦的意識在1960年代引起了絕大的迴響,意大利版的《荒野一匹狼》更創造了西部片中最經典的角色之一,儘管原始主角卡蘭克·耐羅(Franco Neri)只出演過兩次Django,但這個人物卻在其他西部電影中出現超過三十次。可以說,Django之於西部片就如同黃飛鴻之於武俠片一般。有趣的是,法蘭克·耐羅亦在《絕殺令》中特別客串一角,讓粉絲們能夠一睹他許久不見的風采。 《絕殺令》雖然以西部片自居,但其實很多元素已超出了原先的類型框架。嚴格說起來,電影裡西部的元素其實很少。挑剔的西部片迷或許會對其提出質疑,但我認為在精神主題上《絕殺令》是符合西部片的要求的。同樣是反英雄和反主流的西部邊荒傳說,塔倫天奴卻能巧妙的把電影套在奴隸制度和南北戰爭上。在概念上其實是很新穎的。但這部電影的問題還是回歸到塔倫天奴長期的問題,即是獨立創意的缺乏。他擅長剽竊他人影像及故事情節,卻總是能在細節上別出心裁。但《絕殺令》並沒有像他其他的作品如《惡棍特攻》或《黑色追緝令》那般致敬之餘尚富有創意和奇想,反而像是個大熔爐般在西部片和黑人電影的許多作品中這裡偷偷那裡搶搶的拼湊出一個故事。如果不是塔倫天奴以準確的編排手法和精湛的編劇能力去扶持這盤散沙,實在是一部乏善可陳的B級電影。片中我所期待的演員克里斯多夫·瓦爾茲(Christoph Waltz)雖然亮眼,但其角色並無突出的表現,讓我覺得挺可惜的。不過他與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的對手戲都十分精彩,完全能夠讓人感受到拍檔之間時而相惜、時而厭惡的自然。相較之下里奧納多·迪卡皮歐所飾演的地主坎迪是個令人又愛又狠的角色,某種角度來看他更是電影裡的受害者,是個成功的反派角色。另外,山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演出的老僕人雖然出現的晚,但非常搶戲,是整部電影最大的驚喜。整體上來說《絕殺令》的演員成功的扶持整部電影,令其不至落於俗套。 塔倫天奴的剽竊已不是新事,但身為他忠實粉絲的我仍認為他這次做的有點過火了。《絕殺令》裡沒有他在竊取來的橋段上加上的新意,有些地方更是無意義的致敬。(如Django在大宅裡掃射的情節)雖然電影仍保持他殘酷裡帶著詼諧的有趣台詞,但仍無法像往常一樣彌補他創意的不足。所幸演員們十分給力,替他撐起了整部片在劇情與合理性的缺失,在完整度上,更稱不上是塔倫天奴出色的電影作品之一。儘管如此,《絕殺令》仍是越來越保守的好萊塢制度下難得一見的異類製作,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奧斯卡倒數系列(最佳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改變自雨果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Les Miserables”,台灣早期譯做《孤星淚》。你就算沒看過這部小說你也一定看過這樣的主視覺:一個楚楚可憐的少女,盯著飄逸的長髮充滿憧憬的看向遠方。這女孩是珂賽特,她的養父便是人稱“悲中不二”的逃犯尚萬強而母親更是赫赫有名,人稱“慘中之慘”的妓女方婷。(以上”人稱“部分其實是我自己加的)二十年來,珂賽特的印象深深的植入民心,這都要歸功於享譽國際二十多年的長壽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版本起始於1985年,由長期與安德魯·羅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合作的製作人克麥隆·麥金塔(Cameron Macintosh)自當時法國一對名不見經傳的作曲家布比爾和尚伯格手中購得。當它在倫敦戲院首演時,著實受到了多處負面評論,但觀眾卻絡繹不絕的支持,成就了日後風靡全球四十二國二十一種語言的奇觀,獨領風騷二十七年。 一般觀眾或許不知道,但音樂劇與歌劇是不一樣的類型。歌劇與京劇頗為相似,整齣戲的對話都是用唱的。但音樂劇卻有特定歌曲數量,且通常走簡單的曲風,讓人能輕易朗朗上口,但一般來說還是以喜劇為主,而歌曲為輔。《悲慘世界》卻是一齣歌劇風格的音樂劇,由始至終都沒有對話。這一方面是因為雨果原著人物和劇情繁多,若要將整個故事走完就只能盡量節省說話時間,另一方面是法文版《悲慘世界》原始形式便是如此設計,強行加入台詞反而顯得怪異。這在劇場裡表演是很貼切的模式,但上了大銀幕就開始出現問題了。 《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導演湯姆·胡伯(Tom Hooper)執導的電影版悲慘世界極盡豪氣之能事,從服裝、道具、到佈景都極為奢華,但又保持在灰色系的惆悵範圍內,在美術上取得極大的成功。但套上音樂劇版那種從頭唱到尾的方式整部電影反而演的像是劇場的側拍而不是一部電影。雖然台詞交換和故事內容在歌曲裡都有帶過,但換個方式想歌曲再慢也得有一定的行進速度,不能像戲劇那樣留時間給演員醞釀、準備、爆發等等,導致整部片給我的感覺就是“趕快唱一唱早一點回家休息”那種匆匆忙忙的態度。這可說是最可惜的。不過既然原版音樂劇就是這樣的形式,觀眾也不應該怪導演。反之,湯姆·胡伯大膽的使用了音樂劇電影不常使用的技法,那就是現場錄音。要知道,一般音樂劇電影都是預先錄好,拍攝時再播放讓演員對嘴演繹。現場錄音的話首先就不能放音樂,每一個人都得要清唱,且整首唱下來還得邊演邊唱,是會要老命的。我高中時就演過業餘的尚萬強,我的經驗是舞台上動作大一點表情生動一點就可以帶過很多東西,但電影中的鏡頭的是騙不了人的。演員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而演唱技巧要多好就不用說了。但我發現這種技法可以為整部電影帶來一種真實感,尤其大家唱的眼紅脖子粗時情感更能從銀幕上傳出。我想在這部分,胡伯的執導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修·傑克曼、安·海瑟薇等主角們的表現可圈可點,唱功也各自不俗,雖有多處與原著有所出入,但大致上還是讓我這個隨時可以一個人唱完一整齣《悲慘世界》的忠實粉絲十分滿意。我說大致上,是因為有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金獎影帝羅素·克洛先生。我相信他很努力了,而且論演技倒也算是不凡,但那聲音和唱功實在是太令人煩躁不堪了。姑且將它當成是小瑕疵好了。 我對《悲慘世界》這部電影基本上是沒什麼好挑剔的,以一個音樂劇電影來說它忠實的完成了它的任務,甚至超越了期待。但也因為它是一部音樂劇電影使得它先天性的佔了劣勢。它沒有辦法像《少年Pi》或是《林肯》那樣給演員和觀眾時間去咀嚼一切,觀看者就像在人潮中不斷被推擠前進,最後氣喘噓噓到達終點的人。但我認為,與其說它是一部劣於其他入圍者的電影,我倒覺得它應該在自己的本位上獲獎,即是音樂劇電影:對我來說,《悲慘世界》已可算是音樂劇電影裡的翹楚了。即便如此,它仍不可能在以藝術電影為本位的奧斯卡上得到最佳電影大獎。可惜的是,奧斯卡根本就沒設立音樂劇電影及喜劇類電影獎項。這不禁令人懷疑這樣的電影獎項是否太狹隘了。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奧斯卡倒數系列(最佳電影)- 史匹柏的《林肯》

別傻了,最佳男主角一定是丹尼爾·戴·路易斯。 當丹尼爾·戴·路易斯飾演的林肯在電影的第一幕出現,安靜的聆聽著士兵們吐著苦水時,我的眼淚就掉了下來。但這不是因為路易斯臉上的鬍鬚和化妝讓他變的跟林肯總統極為相似,而是因為在我眼中,他就是林肯,每一個動作、表情、甚至眼神,都讓我感覺這位美國最受敬仰和愛慕的總統重臨人世。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十六位總統,在職期間便備受愛戴。他為了消滅奴役制度而賭上名聲和權位捍衛黑人主權,更因此挑起了美國百年來唯一的巨大內戰——南北戰爭。即便林肯的統治是建立在無數的鮮血上的,但一直到現代人民提到他仍是歌功頌德,其聲譽甚至超越了開國元勳華盛頓、傑佛遜、及富蘭克林。去年是林肯逝世一百五十週年紀念日。果不其然,好萊塢便乘了這個風潮,推出《林肯》這部紀念性電影。雖然說是紀念性,但其製作當然不會像歷史頻道那樣小家子,反而請來了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和以嚴格做角色準備而聞名的丹尼爾·戴·路易斯擔任主角。史蒂芬·史匹柏在接受訪問時透露,《林肯》這部電影的前製其實早在兩年前就開始了。當時曾找路易斯洽談過,但路易斯對劇本不感興趣,於是他便找上正因《即刻救援》而十分火紅的連恩·尼遜(Liam Neeson)。爾後因前製時間太長,尼遜便轉向其他工作,而史匹柏想破了頭就是想不到第三個人選,於是便停止一切與編劇東尼·庫西納(Tony Kushner)飛往丹尼爾·戴·路易斯位於愛爾蘭的家。幾經遊說,路易斯才終於決定出演林肯,但條件是必須給他一年的時間準備。一年之後,當史匹柏再聯絡上路易斯時,他嚇了一大跳。在他眼前的是一個消瘦、蒼老的美國中部老頭。續上了山羊鬍和剪了髮的丹尼爾·戴·路易斯無需化妝便活脫成了轉世的林肯。 林肯總統生於美國中部的肯德基州的一個富有的務農之家,即便他受到了很高的教育,但講話時仍保有家鄉略微鄉土的口音。這對生於愛爾蘭的路易斯自然是一大挑戰。但路易斯不僅把林肯口音完整的表現出來,連林肯在家裡和在公共場合發表言論時的語氣也深入的研究。 金獎編劇東尼·庫西納在詮釋林肯總統上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林肯》整部電影只橫跨了林肯總統四個月的人生。但這四個月卻是影響他的一生及美國未來命運的四個月,作為電影的主支架也比想像中有趣和充滿對立。一八六五年一月,支持奴役制度的南方和支持眾生平等的北方兩方的內戰已進入末期,但林肯總統所推行的禁止奴役法令卻遲遲未能獲得眾議院通過。一方面,林肯必須以終結長達四年的血戰為由威脅眾議院通過法令,但若勝利在望的北方軍(即林肯軍)獲勝,那眾議院便沒有絕對的迫切性要通過禁止奴役法令,這樣四年來六十多萬的人民傷亡便會付諸流水。 對美國歷史及人物不熟悉的觀眾,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看懂這部電影的。我想史匹柏很清楚他的市場就是美國人民,於是也沒有要在歷史背景、人物關係上多做解釋。在台詞上亦用了許多當時的的用語、別說對外國人,就連我這個博古通今、東西兼修的奇才都微感艱澀。不過我相信只要是美國人,看完這部電影都會對林肯總統有一定的憧憬,而本來就熱愛美國歷史的觀眾也能被史匹柏對電影中文化、建築、及說話細節的注重而感動。即便丹尼爾·戴·路易斯的演出和東尼·庫西納的劇本是那麼的出色,我仍覺得史蒂芬·史匹柏的畫面十分匠氣。自他二零零二年的作品《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問世之後,史匹柏在故事、畫面、和運鏡上都十分標準,彷彿他拍攝的是電影學校的教材一般。這並不是說他的電影不好看,只是觀眾完全可以猜得出在感情戲上他會如何滑軌、內心戲上如何拉近等等。雖說這種經典的手法不無是處,但卻缺少了些許導演的存在感。《林肯》在這一點上亦有同樣的問題。 丹尼爾·戴·路易斯的演出實在是無可挑剔。他不僅僅演出林肯這個人,而是讓林肯活了起來,再透過路易斯這個肉身去呈現他的喜怒哀樂。這種說法或許過於神話,但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只要林肯出場我幾乎忘記我在看電影,而是在看一部紀錄片。路易斯的每一份感情都精準的打動我的心,即便他的動作一點也不誇張、劇情也沒撒任何狗血,但我完全可以在林肯的靜逸中體會他的心情。這是何等高的演技啊!片尾林肯孤獨的走出家門,趕著去赴那宿命之約前,他的內閣大臣們笑問: 『總統閣下,您不多待一會兒嗎?』 林肯總統微笑,戴上他標記性的高帽道: 『我很想多留一會兒,但看來沒辦法呢。』 我的眼淚是“揪”的一下噴出眼眶的。雖然大家都知道禁止奴役案通過後林肯總統就被射殺了,但路易斯的林肯所散發出的溫暖和熱情就是讓人依依不捨。他要是不拿奧斯卡實在太不合理了。 即便《林肯》對我來說是一部客觀性極高,也值得看的電影,但我不推薦兩岸三地的觀眾觀看。原因是這部電影的題材、人物、和情節對那邊的觀眾實在太陌生,而導演史匹柏也沒有要多做解釋的意思,使的觀眾可能看的一頭霧水。但對於從小在美國長大的我,這部片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林肯毫無疑問的是一個時代的巨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一個受到萬名敬仰的美國總統,為了他心中的正義放棄了朋友、家人、屬下的祝福,不惜一切的支持被視為糞土的黑奴。從《林肯》這部電影裡我們可以透徹的理解他為社會所做的典範,那個用他的生命留下的理念:不管事情有多難,只要是對的就要去做。即便過程中你失去了你的至親和朋友,無愧於心才是最重要的。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奧斯卡倒數系列(最佳電影):亞果出任務

《亞果出任務》是由班·艾佛列克指導的第三部電影。他的前兩部電影《失踪寶貝》(Gone Baby Gone)和《城中大盜》(The Town)皆為叫好叫座的作品。是以《亞果出任務》也成為他是否能在好萊塢名導之中穩固的佔據一席之地的里程碑。可幸的是,《亞果出任務》並沒有讓人失望。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四日,六十六名外交官和人名被剛推翻政府的伊斯蘭革命份子扣押,造成轟動美國的伊朗人質危機。《亞果出任務》即是改變自聯邦探員東尼利用拍攝電影的理由潛入伊朗搶救人質的故事。國外的觀眾可能對伊朗人質事件感到陌生,但在美國它卻是中東和美國長期敵對的導火線之一。伊朗的前身即是古代所稱的波斯,而波斯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巴列維生活奢華、不顧人民窮苦、且殘暴鎮壓反對派份子,甚至效法歐洲王室的種種西方禮教,讓伊斯蘭保守派的宗教份子十分厭惡。雖然在一九五一年伊朗人民選了首位民主首相並把巴列維軟禁在皇宮,但美國為了巴列維所允諾的石油和經濟利益又派了軍力助巴列維奪權。儘管如此,巴列維仍在一九七九年被人民推翻,借治療淋巴癌的理由逃亡美國。本來想將巴列維繩之以法的伊朗人民便將矛頭指向美國,使得一直在伊朗干政的“惡霸”頓時成了眾矢之的。當時的革命派精神與宗教領袖霍梅尼嚴厲譴責美國,更因此引來數百民眾包圍美國位於德黑蘭的大使館。 《亞果出任務》有著與一般驚悚片差不多的故事情節——主角因故必須執行某項任務,途中遇上各種問題和危險,但最終仍化險為夷,在結構上也是很典型的三幕劇本。但其突出的地方則是導演艾佛列克那慢條斯理卻又能逐步增加的緊張感和雖然沒有實質的壞人卻仍能感受到的危機四伏。艾佛列克利用新聞畫面帶領觀眾進入角色們的世界,再透過角色們內心世界的不安來營造驚悚片該有的緊張氣氛,即便整部電影裡艾佛列克的行為都屬於稍顯靜態的對應,仍不失驚悚片那分秒必爭的氛圍。這手法在以前剪輯手法較為制式的好萊塢電影裡都時常出現,但在現今充斥著用繁複、迅速的剪接來掩飾故事架構鬆散的好萊塢電影中已十分難得,亦顯示出導演艾佛列克在角色的凝聚力和故事編排上有相當高的造詣。不過這並不令人意外。早在一九九七年艾佛列克與麥特·戴蒙就以《心靈捕手》同獲奧斯卡最佳編劇獎,對於故事編排想必早已駕輕就熟。 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和亞倫·阿肯(Alan Arkin)這兩位戲精在電影裡扮演唯一的戲劇元素,借反諷與嘲笑來檢視好萊塢這個凝聚天才、騙子、與跳梁小丑的大雜燴。幾位被搶救的演員也十分到位,充分的讓觀眾感受到他們在一個充滿敵意的國家所感受到的驚怖和不安。當然,這也要歸功導演艾佛列克和編劇克里斯·泰瑞歐(Chris Terrio)出色的劇本編排。不過演員們的表現確實在本就紮實的劇本上加上了神來一筆。反而是導演艾佛列克的演技實在沒什麼出眾的地方,相信今天換任何一個一線明星他的角色都可以順利呈現。但我相信艾佛列克並沒有特別要讓自己出風頭的意思,讓主角聯邦探員東尼去陪襯其他角色反而使整部電影更有客觀性。 《亞果出任務》可說是今年最出色的驚悚片。與他同期同類型的《神鬼認證4》雖然砸大錢的祭出龐大特效,甚至沿用前三集的故事來增添故事豐富程度,但仍無法創造出《亞果》那紮實的緊張與刺激。可惜的是今年的奧斯卡竟然沒以最佳導演提名艾佛列克,反而提名了編劇克里斯·泰瑞歐和最佳電影,足見好萊塢仍對他持觀望狀態。儘管如此,能夠將幾乎毫無動作戲的驚悚片導的如此精湛,班·艾佛列克躋身好萊塢大導演之列已是實至名歸了。 John Wang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