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ne, 2013

[電影] 台灣之光啊:<末日之戰>

說到活屍片(亦作殭屍片、喪屍片等等),就不得不提到喬治·A·羅梅若19XX年的經典,《活死人之夜》。這部黑白電影在當時轟動一時,從此開啓了好萊塢的殭屍風潮。(光是《活死人之夜》本身就重拍了三次以上。其續集更是數不勝數。)而究竟行動緩慢、毫無智慧、語言能力的活屍,是怎麼能夠與神怪與殺人魔這兩項好萊塢恐怖電影主秀分庭抗禮的呢?大概是因為在當時大家都看膩了環球影業的四大妖怪:吸血鬼、科學怪人、狼人、和木乃伊。在當時的風氣下,恐怖電影通常會為男女主角設計一個解套的機關,例如絕對無敵的吸血鬼只怕···菜市場一斤五十的大蒜。活屍片則解除了這個“找到弱點就能逃出升天”的恐怖電影營運模式。雖然你可以攻擊他們的頭部,讓他們無法再動,但你能有多少子彈?能有多少食物、水源?而且你殺一個後面還有一百個,這可比吸血鬼厲害多了。但說到底,活屍片的風行是有他的道理的。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活屍一直都跟著現代社會在前進。例如《惡夜殭屍》就批判著80年代時美國對於消費主義的崇尚。其實活屍為什麼那麼可怕?就因為他們讓我們這些觀眾嚴重的懷疑自己身為人類的優越性。試想,地球上哪種生物真的脫離了大自然的食物鏈?人啊!只有人的生命不是因為被吞噬而終結。是這樣的想法讓人類覺得自己能夠君臨自然界。但當電影裡的活屍將配角撕的四分五裂,群起而食時,我們的信心在那一瞬間被擊毀了。原來人是那麼的脆弱。 近幾年的活屍片在背景上做了很大的改變。本來,活屍只是因某種因素從墓裡再爬了出來。這無疑是美國對過去罪行的某種恐懼導致的設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電視影集《陰陽魔界》”蓋瑞地先生和墳墓"。)時至今日,活屍片卻多數以“傳染病”、“軍事武器”這種模式來運作。這可稱作對現代科技污染的前瞻性恐懼模式。布萊德·比特的《末日之戰》就是後者。 首先,我必須澄清:《末日之戰》不是一部恐怖片。真要挑個類型的話,他比較接近驚悚、甚至劇情片。但這部電影最讓人滿意的,卻是裡面對於人性及恐懼的描述。它也是我第一次看一部沒有時不時就血肉橫飛的活屍電影。 《末日之戰》改編自著名喜劇導演梅爾·布魯克斯之子麥克斯·布魯克斯的同名暢銷小說。小說以活屍浩劫的幾名倖存者的口述作為故事出發點,試圖一步步為讀者還原讓人類走入滅亡的那場浩劫。電影因為時間的限制,選擇用布萊德比特飾演的聯合國專員傑瑞為出發點,跟著他的角度追尋讓這場浩劫開始的病人零(醫療界對於某病毒的第一個帶原者的稱謂。)據電影所說病毒是從台灣來的。這讓筆者感到與有榮焉。(?) 傑瑞被軍方送往各個國家探查病毒的起源,觀眾也從他的角度看到了各種種族及國家如何應付活屍橫行的災難。例如北韓率先扒光所有市民的牙齒,這樣就算他們得了活屍傳染病也咬不了人。隨著傑瑞的旅程我們看到了人類最黑暗的一面,不管是秩序崩壞後的姦淫擄掠、燒殺搶劫還是棄他人於不顧,活著的人類有時比活屍更恐怖。相對的,為了幫助傑瑞找到病原,許多人還是毫無猶豫的犧牲了自己。在那個世界裡,每個人都失去了許多重要的親人、朋友。只是每個人都選擇以不一樣的方式去面對而已。 看過預告片的朋友都知道,《末日之戰》的活屍是會跑的。你沒聽錯,他們會跑,而且還跑很快。在電影裡許多大型的戰役(比如活屍侵略以色列),他們還發明出人類戰爭文明最高技術:“螞蟻上樹”。比較可惜的是,《末日之戰》在特效上並不突出,一群活屍翻牆走壁時尤其明顯。但導演馬可福斯特很聰明,在活屍出現時盡量運用長鏡頭或是模糊特寫來帶過,又能強調他們的存在又不失真。 《末日之戰》在上映前一直是個不被看好的電影。本來應該在去年聖誕檔上映的它因為要重拍許多鏡頭而拖延至隔年暑期檔。加上前製期劇本和導演的不斷改變,使得它還沒上映就頗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意味。好在布萊德·比特雖無新意卻仍十分穩定的演出品質和導演在節奏上的鋪陳撐起了整部電影,使得劇本幾處感覺倉促的地方也順利的帶了過去。 我大致上是滿喜歡《末日之戰》的。雖然它有很多可以發展卻未有充分使用的元素,但以一個活屍片來說,它已經超越了我的期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不必因為“活屍”二字而卻步,因為它雖然驚悚,但說到底並不是一部以恐怖為出發點的片。不過每個人的恐懼各有巧妙不同,筆者就不概括了。但撇除這一點不說,它仍是一部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其音效和影像的處理只有在電影院才能充分的表現。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90年代懸疑心理片經典: 《七宗罪》(Se7en)

90年代懸疑心理片經典:(90’s Psychological Thrillers Classics) 《七宗罪》(Se7en) 從建架劇本的結構對人性的隱喻來探討這部電影 電影故事中的衝突性充斥在人物與角色的架構上, 再利用罪這個概念貫穿整個懸疑性。 故事開始於摩根費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演即將退休的老警探威廉(William Somerset) 和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飾演的新手警探大衛(David Mills) 因為7天之後的職位交接而聯手遇上一宗棘手的連續殺人案件。 在角色的建立上Morgan Freeman 飾演一個沈著冷靜且理性的老警探。因為案件經驗豐富所以對社會現象痲痺而不斷地聲明自己對退休的渴望。Somerset表面上的痲痺其實是掩飾自己對人性中不堪的對立面所感到的灰心與沮喪,也逃避自己無法改變如此漠然的社會現象之事實。相對的Brad Pitt的角色是一個熱情且極於表現,並對社會,事件與人性充滿抱負和熱忱的新手警探。Mills不甘於被看做菜鳥,所以認真的與自己的工作職位做自我認定。 兩個角色上的反差主導著劇情的整體性。Somerset的沈默對比Mills的口無遮攔,用理性抑制的冷靜和用情緒引導的衝動所琢磨出一來一往的對話貫穿了整個電影情節也為結局埋下伏筆。 雖說劇本作用了兩個角色的反差來著力這部懸疑電影,但真正讓角色立體且完整化的是演員的技巧和詮釋角色的說服力。Morgan Freeman慢條斯理卻精準的眼神對比Brad Pitt情緒化且浮誇的肢體動作落實了鏡頭與鏡頭間的節奏與張力。兩個主力演員在角色拿捏上的到位實在是整部電影引人入勝的主軸。Freeman 和Pitt 無論是在本身外型上的對比到演繹角色的著力點都建立了一個互補形象。乍看之下似乎是好萊塢典型的警探搭檔,卻又不完全符合觀眾對此警探搭檔的既定印象。兩個角色的磨合也反映出人在社會中於現實與理想中的爭扎與定位衝突。 在主題上, 七宗罪 (Seven Deadly Sin)其實是古典劇場中很傳統用來架構劇本與刻劃人性的基本概念。舉凡宗教故事到經典劇作都很常引用Seven Deadly […]

Read article

[電影] 《超人:鋼鐵英雄》

好萊塢倒掉的特效公司大概全被這部片雇回了吧? 超人這個角色是美國漫畫歷史上的第一個超級英雄,也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超人:鋼鐵英雄》的推出正好碰上了這位英雄始祖的七十五歲大壽,也是他經歷了六部電影及無數卡通、動畫、電視劇改編後第三次在電影裡重新出發。 編寫超人這個角色對好萊塢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在原著裡,超人根本就是無敵的存在,只有到了八零年代後出版商DC Comics才考慮推出Bizzaro、Dark Seid等等專門對付超人的強壯反派。讀者或許想像不到,但超人漫畫裡最讓超人頭痛,也最常出現的反派,全部都是智慧型罪犯(如2006年版的《超人》裡凱文史貝西飾演的Lex Luthor)而不是那些比他更強壯的存在。一個可以從嘴裡噴出大風、任意翱翔天際、擁有過人的記憶力、視力、聽力、融化一切的噴射目光、還刀槍不入,力大無窮的外星人,根本就是個體化的復仇者聯盟,試問要如何在電影裡為他找一個好的對手?更何況超人一直是個衛道人士,為了正義迂腐到讓人想賞他兩巴掌。這麼樣一個接近完美的人物,又怎麼讓觀眾引起共鳴呢? 製片克里斯多福諾蘭這個顛覆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鬼才給超人找了條出路:讓他隱瞞自己能力三十年;讓一個擁有無限能量的人背負著別人所無法理解的傷痛和對父親的承諾隱藏在世間。這樣的做法相信讀者應該不陌生。沒錯,這與諾蘭自己在《蝙蝠俠三部曲》裡所使用的手法非常相似。(《超人:鋼鐵英雄》與《蝙蝠俠三部曲》的編劇為同一人)我不能說這個手法有所錯誤,因為它確實為超人這個人物添加了許多人性及層次,但最終導演柴克施奈德濫用了這個橋段,反而放棄了許多更值得探討的層面。超人與女主角路易斯的感情基本上就是東拼西湊,完全是一般超級英雄電影的標準公式。雖然兩位演員亨瑞卡維爾和艾米亞當斯各自飾演自己的角色時都相當出色,但一碰在一起卻無甚火花。我個人認為這問題出在導演的安排上多過於演員的表演上。 視覺上,施奈德的《超人:鋼鐵英雄》比諸以前的超人系列更為華麗壯闊,但在現今的科技來說本來就是應該的。擅長視覺的施奈德確實將爆破、惡鬥、飛船、宇宙飛行等等發揮的淋漓盡致,尤其大反派薩德將軍來到地球後更是惡鬥不斷、驚險連連。超人所出現的每一場戰鬥都極盡戰鬥之能事,如果讀者追求的是視覺上的刺激,那超人絕對能讓你值回票價。但對電影理論較有經驗的讀者在看完《超人:鋼鐵英雄》後也馬上能看出導演施奈德長久以來的問題:他不是一個擅長人物及故事的導演。對我來說,這些燒錢的特效背後掩蓋的是一個缺乏人物描述和劇情的普通英雄片。 儘管如此,我仍對《超人:鋼鐵英雄》保持好感。一方面是諾蘭在克拉克的掙扎上所加入的情緒元素,令一方面是演員們的演出讓我感到十分過癮。亨瑞卡維爾飾演的超人讓人充分的相信其心中的善與大義,尤其在電影最後與演出精湛的麥克沙農對戰時對族人的不捨與傷痛更是深入我心。凱文柯斯納飾演的父親嚴肅中充滿了慈愛,一場龍捲風戲更是讓我淚洒影院。最後,身為一個美國漫畫的忠實讀者,我必須說編劇大衛戈雅對超人世界觀的改動也讓我十分佩服,例如將超人在漫畫裡唯一的弱點“氪石”的存在消除,以外星空氣和地球大氣層的變動為超人製造類似但又較寫實的弱點可說是神來一筆。但也因為大衛戈雅試圖抹除超人身為超級英雄的身份而以一個外星來客的身份訴說他的故事,使得《超人:鋼鐵英雄》似乎從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變成了《星艦迷航記》。 –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鋼鐵英雄(Man of Steel)私映會獨家直擊!

MARQ Films的Ryan昨天榮幸地受邀搶先體驗了《超人:鋼鐵英雄》的私映會,以下是他親身體驗的心得: Ryan:超人導演Zack Snyder不僅全程參與播映,並且在電影放映結束後,舉辦了簡單的問答會。大家應該知道,Zack一向是個走視覺系路線的導演,而這次超人也不負眾望,在視覺影像上帶來相當刺激震撼的體驗。不僅大場面令人震攝,即使格局較小的畫面,也同樣引人入勝,影片中也隨處可見Zack個人風格的蹤跡。 這次的超人跟以往比起來,嘗試了很多不同的創舉,動作場面也比以往更加有魄力。這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超人”到底有多超人!不管是飛行還是在揮拳他都氣勢非凡。不過更加吸引我的是,以一部英雄電影來說,超人導演在面對內斂劇情時,細微地刻畫與詮釋能力,可媲美其他劇情片,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到超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 過去我們總將超人實行正義視為理所當然,不過這次我們將有機會一窺超人的內心,理解正義的背後,到底是為了什麼。 此外,導演Zack說到,當初為角色克拉克選角時,他們第一人選就找了Henry Cavill。當年曾經在《超人歸來》因為長得太年輕而被Brandon Routh所取代的Henry,這次也很快的就答應了試鏡了。不過,因為試鏡當時還沒有準備好超人的服裝,所以設法弄到了一件《超人歸來》的戲服,也依照戲服做了一件複製品(戲服太寶貴了不能直接穿)。導演是這麼形容這兩套戲服的:“a scribbled up piece of used condom”,也因為是那麼的不堪入目,Henry在接過戲服要試穿前,也面有難色地回答「你確定嗎?!」 當然Henry還是去換了,在更衣間發出了一連串的掙扎聲後,Henry終於走了出來,原本還擔心會因為看到Henry的糗像而失控爆笑的Zack這時鬆了口氣,他幾乎是馬上就確定了,Henry Cavill IS Super Man. 他說,這就是「打扮得像超人」跟「是超人」的差別!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