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2013

[電影] 心盲無明,是會殺人的:杜琪峰的《盲探》

杜琪峰的電影裡(或者說拍檔韋家輝),總是帶有幾分佛教哲學的色彩。尤其是杜Sir,近年的作品裡更充斥著因果和輪迴的學說。而《盲探》所探討的,便是佛教理念裡的“無明”。所謂無明,就是人心被貪、嗔、痴所蒙蔽的狀態。《盲探》裡劉德華與鄭秀文所解決的殺人案件,全都因這三毒而起。所以到了電影最後,劉德華才會感嘆:『心盲無明,是會殺人的。』 我非常喜歡《盲探》這部片。他跳脫了警匪片、驚悚片、甚至是浪漫戲劇的範疇自成一格,是個前所未見的新類型電影。它時而好笑,時而可怖,有時又回到了探討佛學的深奧境界。但杜琪峰將這一切都包裝在一個輕鬆、詼諧的呈現方式裡,讓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盲探》的喜劇讓人回想到十五年前香港喜劇片最輝煌的年代。那些荒誕不羈的老梗在杜Sir的手裡又活了過來,令人不禁捧腹大笑。近年的港產喜劇片十部加起來都沒這部懸疑片好笑!劉德華與鄭秀文這一對螢幕佳人再度攜手演出,兩人間的化學反應自然不用說,該好笑的時候好笑、該感人時感人。鄭秀文依舊可愛討喜,尤其她招牌的“狀況外”的傻裡傻氣更是惹人疼愛。但我覺得最亮眼的反而是劉德華。這位縱橫演藝圈三十多年的巨星天王,在《盲探》裡終於放開手去演了。以前我們看到劉德華,不管他演什麼戲,他就是劉德華。但我在卻在《盲探》裡第一次看到完全融入並享受角色的劉德華,你說這電影值不值得看? 杜琪峰非常會拍攝香港的景色,從大樓林立的城市容貌到街頭巷弄、國宅公寓,他就是能把香港的每個角落都拍出獨特的味道。反觀去年港片的翹楚《寒戰》,我就覺得電影裡出現的不是香港,而是任何一個可以互相替換的國際城市。 《盲探》入選2013年坎城影展的午夜單元,雖然不是什麼重要殊榮,但午夜單元的電影通常都是兼具商業性及藝術性的好片。我在看完《盲探》的試映後,更是確信它的價值。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杜Sir濃厚的黑色風格在電視上是很難體會的!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國片推薦- 運轉手之戀

根據親愛的維基先生,2000年是國片低谷期的開始。不過就我個人來說,2000年是國片最光榮的一刻。史詩級的《臥虎藏龍》我個人心中的神作《依依》 還有我最喜歡的台灣喜劇片《運轉手之戀》都是在那年出來的。相較於大多數的現代喜劇片來說,運轉手之戀運用了細膩的黑色幽默,諷刺著當時社會或個體的種種行為與思想,沒有龐大的故事架構,沒有俊男美女,但人物的刻劃立體生動,深深道出了小人物們的心聲。單看片名,你也許會以為是部愛情劇。不過計程車司機的故事才是本體。屈中恆的角色透過搭載乘客,直接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物,間接聆聽著他們各自的心聲。這些人在封閉的社會裡頭,找到一個可以輸出的對象。雖然片中有他誇張的地方,不過片子給人的感覺很寫實。不管拍攝方式還是演員的演出,都不會有刻意把笑意往觀眾臉上塞的感覺。相較於現在的喜劇片,《運轉手之戀》對於戲劇細膩的處理較少誇張的肢體或對話。對於國片重新崛起後才接觸影劇的觀眾來說 也許可以體會到一些不一樣的”幽默”,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下小人物的心聲吧!

Read article

[電影] 末日車神

  這個夏天,不知道是不是片商們約好,電影院裡上檔的幾乎全都是美國英雄動作片。 但在清一色末日片的熱潮中,殺出了一部《末路車神》。這個「車神」呢,不是來解救美國災難,也不是來賣弄3D特效的。你可能會質疑:車神沒有要飛,也沒有要從殭屍手中解救人類,那到底有什麼好看的!?重點就在這裡:這個車神不飛,也不弄出一堆怪物來恐嚇你。《末日車神》從真實生活中下手,探討父子之間的微妙感情與責任傳承,重點是,車神會演戲! 首先在這裡要打破你的謎思(與其因片名翻譯而對電影感到失望,還不如重新設定你們對於這部電影的期許),sorry, 但這部電影跟「車神」而字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它不是一部動作片,也不是來賣弄車技的特效片。 這邊先簡述一下電影背景: The Places Beyond the Pines 原名是紐約州的一個城市Schenectady。之所以用這個城市的寓意取片名,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歷史性文化參雜了各種不同民族,反映了美國因文化的差異所產生的歧視與衝突。電影裡的故事都是以這樣衝突性的背景做支撐點。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導演兼編劇戴瑞克席安弗蘭斯 (Derek Cianfrance) 的太太在這裡長大,所以電影裡的實際場景也都是在這城市裡拍攝。 為了不至於扼殺你們對劇情的好奇心。這裡只稍微敘述一下電影象徵性的重點: 這部電影是由三個故事串聯在一起的,詮釋著人生的環環相扣,每一個當下都是被上一個當下所影響,有無知也有未知。電影從父親對兒子的期待,轉換到兒子因應父親的期待,再表態出兒子也對父親的有所期待。這樣的循環巧妙的調換在三個故事的交替中,再透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立場呈現。電影裡在循環的便是這樣的一個心理狀態上的延展。有一天,我們都會角色對換,那接下來的情節是注定,是命運,還是自己也可以決定?這是這部電影可以帶你體驗的另一種人生災難。 我最推薦的,是這部電影裡的演員陣容 導演延續上一部 “藍色情人節“, 和演員雷恩葛斯林(Ryan Gosling)第二次合作。電影裡的主力都是近幾年成功轉型並獲得實力派名號的養眼系演員: 雷恩葛斯林 (Ryan Gosling),布萊德利庫柏 (Bradley Cooper) 和伊娃曼德斯 (Eva Mendes)。即使丟開不提我對深刻電影的愛好,光以我喜歡養眼系演員的膚淺程度,就足以成為我去看這部電影的動力!! 認真討論一下這部電影最重點的賣相:演技 說實在的,這部電影裡的主要人物,都很容易就會被演員詮釋成耍帥流氓,無知少婦,或力爭上游的警探等典型角色。演員對於人物的塑造經常遊走在陳腔濫調的角色(Stereotypes)和有心理層次的人格 (Characters) 的邊緣。要如何抓住那人物的精髓又符合電影裡需要的角色形象,就是演員的功力所在。Ryan Gosling的角色有延續 […]

Read article

給演員的ㄧ封信

給演員的ㄧ封信: 演戲,非常理所當然的兩個字。 老師這樣教,大家都這樣講,肯定沒錯! 我跟你講,這其中大有問題。 相信你ㄧ定有聽過某某人怎樣戒都戒不掉菸癮,但是當他孩子ㄧ出生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瞬間把菸給扔了,從此不碰,為什麼? 因為在那當下他成為ㄧ個父親的角色,他當了爸爸。有沒有發現?不是用演的,是用當的。如果今天他是用演的,演一個爸爸的角色,那他肯定戒不了菸,因為他本身還有主體性,會以自己為本位來思考角色,讓角色成為自己的延伸。戲不能用演的,要用當的。演戲這詞從來都不應該講的這麼順口。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經常看到有很多演員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揣摩角色,用自己的思維來影響角色,最後以自己為本位來塑造角色。我必須指出來:這是最蠢最笨的演戲方式!戲用演的,根本沒有辦法完整地去塑造一個角色。無法塑造角色的演員,充其量就只是個在鏡頭前面擺動肢體的笨蛋而已。 我再說ㄧ次:戲不能用演,要用當的。 我鄭重地再說ㄧ次:戲不能用演,要用當的。 當一個媽媽,當一個警察,當一個元首,當一個主播,每個角色都是用當的! 我不是教育部長,無法把演戲這詞改成當戲。 說實在,我也很懷疑當初到底是誰決定拍板定案這詞的? 不過總而言之,從現在開始期許自己做一個當員,磨鍊自己的當技,才有機會把戲當好。當然你也可以找MARQ Films來談談學習完整的當戲技巧。 – 馬修羅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