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y, 2014

[電影] 諾亞方舟

在我逃離就讀七年的私立基督教學校後,我便非常厭惡任何聖經故事改編的電影。第一個理由是受不了基督教這個宗教,第二則是因為就學時就看很多,離開了就更是不想被洗腦。但當曾經執導《真愛永恆》、《黑天鵝》、《迷上癮》等結合寫實、魔幻、與宗教符號的經典電影的戴倫亞洛諾夫斯基宣布改編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時,我的心仍不免雀躍不已。我相信亞洛諾夫斯基絕不會像其他導演一般甘於一板一眼的歌頌基督教派裡制式的美德。   果然,《諾亞方舟》這部片雖然取材自聖經裡諾亞攜帶妻小打造方舟,帶領全世界的動物避開上帝降下的洪水的故事,但劇中對原本的故事大作改動,甚至於發展出完全不同的人物與主題。對於我這個無神論者來說,這樣的改變自然歡迎之至。但我發現亞洛諾夫斯基並沒有背離聖經裡的想法,反而很適當的在無神論與有神論中找尋了一個適當的避風港,讓觀眾自己去適應。但這並不代表亞洛諾夫斯基畏縮在中立的觀點裡。作為一個出色的導演,他也為自己適當的發出聲音。   我想,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諾亞方舟的故事應該多少都有所理解。遠古世界裡,人類深重的罪孽導致上帝決定要以洪水滅絕全人類,唯獨留下心底善良的諾亞和他的家人。上帝要求諾亞建造能容納世界上每一種動物(各兩隻)的方舟,並告訴他在洪水來臨前動物們會自己上船。就這樣,諾亞帶著自己的家人日以繼夜的打造史無前例的巨大船隻。起初所有人都笑他瘋了,不過諾亞仍堅持造船、風雨無阻。最後動物們從四面八方來到諾亞的方舟上,洪水也淹沒了大地。諾亞在海上漂流到萬念俱灰,透過一隻白鴿才找到了陸地,重新繁衍人類。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諾亞方舟。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的諾亞方舟一樣有上帝、天使、伊甸圓、亞當與夏娃等等聖經裡的人事物,但他並不帶入基督教直接的教義,反而以一種任何文化皆適宜的手法去解釋創造論。例如,整部電影中從未以上帝或是神來稱呼上帝,反而以“造物者”來稱呼創造世界的大能。天使墮落到凡間,作為懲罰而被岩石包覆全身,成為初民的守護者幫助人類等等橋段也是電影新加的。但亞洛諾夫斯基並不以墮天使稱呼他們,反而以“保衛者”稱之。順帶一提,聖經裡墮天使應該直接去地獄,但電影裡反而沒有提及地獄這個地方。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的諾亞方舟裡融合了許多不同宗教的思想和符號,其中猶太教、基督教、和卡巴拉系猶太教最為深入。《諾亞方舟》確實是個宗教色彩濃厚的電影,但他絕不是一個宗教電影。它大致上遵循原來聖經故事的框架,但加入了更多邏輯及反思。其中最大的命題就是人與信仰的衝突。電影中,諾亞為了遵循造物者的吩咐,拋棄了自己的理智和家人的感情,追求完全的侍奉信仰。可是這樣的行為在電影裡造成了全家人很大的衝突,甚至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觀眾不得不反問:這樣好嗎?為了自己的信仰一意孤行會不會太魯莽了?   聖經裡對於諾亞的家人其實著墨甚少。他們在整篇故事裡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反對或支持的立場。但在電影裡諾亞的家人都有各自的心思、立場、及動機。雖然他們敬愛諾亞,但當他喪心病狂的執著於造物主的指令時,他們也不得不想辦法抵抗。飾演諾亞妻子的珍妮佛康納利在這部電影裡非常出色,將母親、女性、及妻子的不同觀點和想法演繹的淋漓盡致,尤其一場為了孩子的存亡與諾亞爭執不下的戲更是讓人驚豔。羅素克洛完全是好萊塢鐵漢柔情派的代表人物,不過他自從《神鬼戰士》以後基本上都在演同一個角色,諾亞這個角色基本上亦然。演是演的很好,只不過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他的表演方式了,所以並沒有被他所感動。 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的視覺表現一直都很出色,而他最擅長的灰色系冷冽視覺在諾亞方舟裡更得到強烈的提升。縱然在一望無際的荒涼史前文明,他也能表現出蒼涼的美感。   撇除《諾亞方舟》這個故事來自於基督教聖經裡之外,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的《諾亞方舟》應可被視為一個全新、甚至完全不一樣的獨立故事。它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不管你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基督徒還是佛教徒,它所探討的信仰層面是廣泛且平易近人的。就算你只是想好好看一個史詩動作片,他也能滿足你的欲望。(石頭人大戰人類這種戲碼夠史詩了吧!)觀眾不需要被宗教的預設價值所綁縛,有空就趕快進戲院看看這部最不聖經的聖經電影吧。 –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我最近發現,看衛斯·安德森的電影需要一樣特別的物事。不管你是入世未深的稚童,亦或是行將就木的老頭,只要你有這玩意兒,你就可以安全的進出衛斯·安德森的世界。看他的電影就像讀一本童書;書裡面的世界色彩繽紛、人物個性鮮明,他們的旅程奇幻又饒富趣味。即便故事裡可能出現殘忍或血腥的元素,衛斯·安德森也能巧妙的用詭異的幽默感帶過。   想要進入安德森式的大人童話世界,你就必須要有能夠穿越魔幻和寫詩的雙眼——和一顆赤子之心。   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分析衛斯·安德森的電影和敘事手法。從他1996年的電影《瓶裝火箭》開始,他就一直用獨特且充滿童趣的方式去建構他的電影世界。對我來說,他最令人稱羨的能力,大概就是能隨時變身成一個小孩兒,帶領觀眾從一個無辜的角度切入並天真的企圖解釋錯綜複雜的成人世界。我們當然可以深入討論他鮮豔的電影美學、小說式的敘事手法、亦或是他電影裡那些苦中作樂的憂鬱小人物。以我平常寫影評的習慣,我也大概會從這三點下手。但我在看了他的最新作品《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之後對討論衛斯·安德森有了新的啟示:不要想太多!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個令人垂涎三尺的電影。攝影師羅伯特易歐曼的影像充斥著鮮豔的對比和粉色系的色調,每一個畫面都像是米其林三星餐廳裡的甜品般誘人可口。不管是主角們在冰天雪地裡的遁逃尋覓,還是布達佩斯大飯店裡極盡奢華之能事的粉紅牆壁,整部電影裡的每個場景都像是安德森蛋糕上的一層糖霜點綴。面對這樣的美味,觀眾應該拋棄思考和理論,放鬆自己去享受一切。   話雖然這麼說,但《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仍是個可看性十足的電影。故事主要講述一名作家在沒落的東歐小國裡的著名飯店——布達佩斯大飯店裡,與該飯店的老闆季諾相遇,並在一起用餐時聆聽季諾如何從一個門房小弟當上了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老闆的故事。起初,季諾只是個普通的新進門房小弟,但他的上司,飯店總管葛斯塔夫卻對他青眼有加,把一身的本領都傳授給他。葛斯塔夫表面上雖然滿口詩詞、高貴不凡,但私底下卻以色誘已邁入垂暮之年的貴婦為己任。葛斯塔夫善解人意、伶牙俐齒,逗得貴婦們春心蕩漾,他也從中獲取不少好處。好景不長,葛斯塔夫的“大客戶”D夫人一日忽然猝死,而葛斯塔夫也被懷疑是殺害D夫人的兇手。更糟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已逐漸逼近遠處東歐邊疆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年輕的季諾面對如此巨變,究竟該默不作聲,還是挺身而出幫助自己的恩師呢?   衛斯·安德森一反常態,在一個看似甜膩膩的電影裡加入了謀殺和暗殺等等黑暗的元素。但整部電影仍不脫離衛斯·安德森一貫的尷尬式幽默和輕快節奏。異常的緊張感配上亞歷山大蒂斯普萊德詭譎又不失喜感的配樂讓《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彷彿劉別謙的鬧劇再世一般可愛又瘋狂。起初我還擔心華語觀眾是否會不理解安德森美國獨立電影形式的尷尬幽默,不過在試片時我發現不管男女老幼都被這部可口又可愛的電影逗得笑聲連連。我平常雖然不是個衛斯·安德森的擁護者,但我必須說,《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棒極了! – John Wang

Read article

[電影] 哥吉拉

每當一本書、一本漫畫、一部卡通、甚至早期的一部電影將被好萊塢改編的時候,鐵桿粉絲們心裡都會冒出同一個問題:Will it do the source material justice?翻譯成中文就是“威爾伊特度德索斯馬提瑞爾傑斯提斯?”,即是好萊塢新版會否因劇情、預算、即市場營銷上的需求毀掉原版的精神、想法、甚至粉絲心裡面的形象。事實上,電影改編本來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既然好萊塢願意花大錢做改編,就表示原著有其非凡之處。不管是小說、漫畫、還是電影,要將其折服廣大粉絲的精神或人物原汁原味亦或另闢蹊徑的濃縮於寥寥數小時中,本來就十分艱鉅。   好萊塢曾經成功改編過無數文學作品,如《險路勿近》、《鬼店》、《飛越瘋人院》、《沉默的羔羊》等等。千禧年開始,超級英雄漫畫電影更是佔據了各大假期票倉,自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以降,更是將漫畫裡單調的正邪對立注入新時代的電影價值而自成一派電影類型。但若是講到電影重拍,好萊塢真的是拍一次爛一次,不但很少有重拍的電影超越前者,連搬得上檯面的重拍電影都沒幾部。 當我聽到傳奇影業聯手華納,在美國宣布將重拍日本怪獸之王哥吉拉的時候,我的心就如同在泡三溫暖。我不斷的注意這部電影的動向,分析他究竟會步上98年雷人無數的“美國版”《酷斯拉》的後塵,還是獨樹一格成為新哥吉拉時代的開端。 為什麼要說新哥吉拉時代?主要是因為舊哥吉拉時代在2004年就已經結束了。在2003年,也就是哥吉拉1953年誕生後的第五十年,日本東寶公司宣布哥吉拉系列無限期停拍,這也代表,隔年的《哥吉拉:最後的戰役》(2004)將會變成怪獸之王的最後一部作品。東寶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哥吉拉九零年代的票房紅極一時,但到了千禧年後就開始逐步下降,後來又被美國版的《酷斯拉》搞得聲名狼藉,以至於東寶公司想說最後海撈一筆就把那套沉重又不透氣的橡膠裝放回倉庫去。誰知道即便打著再也不拍、新老怪獸共治一爐的旗號火爆宣傳,日本國民還是不給面子,一千九百萬日幣的預算最終只拿回一千兩百萬的票房,恐怕連宣傳費用都不夠。五十年來透過電影、產品、和授權讓東寶賺滿荷包的特攝哥吉拉就此禁不起好萊塢特效時代的考驗而就此步入歷史。(順帶一提,當年打敗《哥吉拉:最後戰役》的便是動畫界的兩大巨擎:宮崎駿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和皮克斯的《超人特工隊》) 英國導演蓋瑞思愛德華據說也是鐵桿的哥吉拉粉絲之一。這在2014年的《哥吉拉》裡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   身為哥吉拉的粉絲之一,我非常明白它能成為怪獸之王不是偶然的。不是任何一個叫聲獨特的大怪獸都能在世界文化裡佔有一席之地。很多人或許沒看過哥吉拉的電影,但他們只要一看到它的剪影總能知道“這是哥吉拉”。這是幾十部作品和流行文化引用的累積。但即便如此,哥吉拉這個怪獸界的天王就像是好演員一樣,導演要知道如何用它,它才能發揮他最大的能量。蓋瑞思清楚知道,大家進電影院就是為了要看哥吉拉。但他偏偏只偶爾給觀眾驚鴻一瞥、冰山一角,讓你永遠看不到哥吉拉的全體。這完全是當年雷德利史考特操作《異形》的手法,但卻非常的有效。當哥吉拉最後終於站出來,發出他那獨一無二的著名咆哮聲,觀眾便會異常感動於怪獸之王的回歸。彷彿早就設定好會出續集一般,蓋瑞思讓你對哥吉拉的出現渴望但又不得觀其全貌,為續集留下許多期盼,也讓觀眾盼望再次見到這隻巨龍現身。   讀者可以回去看哥吉拉以前的作品,賣座比例和哥吉拉出場時間的長短是成正比的 導演在整部電影裡似乎以藏匿為己任,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讓你見到正主兒,堪稱吊人胃口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連哥吉拉的噴射光線絕招也是壓到了最後才放出來。他非常清楚粉絲想看什麼,也非常知道哥吉拉迷人的地方在於他亦正亦邪、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獸性和偶爾顯出的人性,所以在整部電影裡哥吉拉雖然出場少但角色性卻十足。不過蓋瑞思雖然誠意十足,但畢竟是第二次導演長片,又是如此巨大規模的長片,其故事架構和人物張力的不足仍是有跡可尋的。幸好他在結尾的調度和巨獸大戰的設計表現優異,以至於觀眾出場時還不會立刻覺得整部電影裡的角色都有點刻板。 總結來說,導演蓋瑞思愛德華充分的表現了他對哥吉拉的傾慕和用心,也實實在在的為怪獸之王的粉絲平反了《酷斯拉》的怨恨。雖然說在故事和塑造人物的手法略顯粗糙,但也因為他向哥吉拉致敬的成份十分到位而變的一筆勾銷。或是該說,自以為為萬物之主的人類在這群巨大怪獸(亦可作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在這部電影裡得到充分的嘲諷。身為鐵桿哥吉拉迷,我能說我得到相當大的滿足。但觀眾如果不是哥吉拉的粉絲,只是抱著看看強檔片的心態進戲院,恐怕會有些許失望。因為這部電影完全是向筆者成長的那個年代的怪獸片致敬的電影。如果沒有這樣的背景,可能無法投入太多感情在電影裡的人物,甚至哥吉拉身上。 -John Wang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