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懸疑心理片經典:(90’s Psychological Thrillers Classics)
《七宗罪》(Se7en)
從建架劇本的結構對人性的隱喻來探討這部電影
電影故事中的衝突性充斥在人物與角色的架構上, 再利用罪這個概念貫穿整個懸疑性。
故事開始於摩根費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演即將退休的老警探威廉(William Somerset) 和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飾演的新手警探大衛(David Mills) 因為7天之後的職位交接而聯手遇上一宗棘手的連續殺人案件。
在角色的建立上Morgan Freeman 飾演一個沈著冷靜且理性的老警探。因為案件經驗豐富所以對社會現象痲痺而不斷地聲明自己對退休的渴望。Somerset表面上的痲痺其實是掩飾自己對人性中不堪的對立面所感到的灰心與沮喪,也逃避自己無法改變如此漠然的社會現象之事實。相對的Brad Pitt的角色是一個熱情且極於表現,並對社會,事件與人性充滿抱負和熱忱的新手警探。Mills不甘於被看做菜鳥,所以認真的與自己的工作職位做自我認定。
兩個角色上的反差主導著劇情的整體性。Somerset的沈默對比Mills的口無遮攔,用理性抑制的冷靜和用情緒引導的衝動所琢磨出一來一往的對話貫穿了整個電影情節也為結局埋下伏筆。
雖說劇本作用了兩個角色的反差來著力這部懸疑電影,但真正讓角色立體且完整化的是演員的技巧和詮釋角色的說服力。Morgan Freeman慢條斯理卻精準的眼神對比Brad Pitt情緒化且浮誇的肢體動作落實了鏡頭與鏡頭間的節奏與張力。兩個主力演員在角色拿捏上的到位實在是整部電影引人入勝的主軸。Freeman 和Pitt 無論是在本身外型上的對比到演繹角色的著力點都建立了一個互補形象。乍看之下似乎是好萊塢典型的警探搭檔,卻又不完全符合觀眾對此警探搭檔的既定印象。兩個角色的磨合也反映出人在社會中於現實與理想中的爭扎與定位衝突。
在主題上, 七宗罪 (Seven Deadly Sin)其實是古典劇場中很傳統用來架構劇本與刻劃人性的基本概念。舉凡宗教故事到經典劇作都很常引用Seven Deadly Sin來隱喻人的本性。七宗罪為: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欲。是早期天主教中用於歸納人性黑暗面的七大墮落罪行。Se7en這部電影的效應在於七宗罪不只是背景意識,七罪所代表的象徵被暴力具體化,直接操作為謀殺案的主題,強迫觀眾去關注,投射及反映自己對在心理層面對這七罪的評判。
凱文斯貝西 (Kevin Spacey) 所飾演的殺人犯約翰多依 (John Doe), 英文名稱其實意指不具名的男性。意思是無名氏,隱喻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人。對立的主角一直到電影最後的章節出現,在電影主題上是給人性最後一個表態性的註解。John Doe與Mills和Somerset在車裡行進之間的對話探討了普遍社會裡人如何定論他人, 以及解剖人在心理層面給他人定罪的根本。John Doe沒有過度瘋狂的行徑,沒有失去理智,也是家境良好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人。他只是那個用極端手段來呈現一般大眾的心理狀態的平凡人。而電影結尾裡受害者與迫害者角色交替的微妙關係也再次陳述了一再被強調的天堂與地獄只在人性中的一念之差這個論點。
這部1995年的電影無論在故事劇情,道德主題,演員演技和影像技巧的層面上都受到了很正面的評論。也是導演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與《社群網戰》(Social Network) )在90年代打出名號的代表作。喜歡欣賞心理學犯罪的觀眾,無論是出生於90年代之前或之後,都不能錯過這部經典懸疑片。
Tina Ch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