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打著史詩名號的電影越來越多,裡頭不乏浩瀚壯觀的場景或者龐大的演員陣容,華麗的運鏡、炫目的特效不時刺激著我們的感官。但是台灣在沒有本錢的情況下,史詩電影自然難產。取而代之的,就要回歸到基本:用故事劇情,劇本台詞,演員功夫來打動人心。剛好,台灣這幾年拜”海角七號”所賜打出一波電影熱潮,年輕導演紛紛的如春筍般展露頭角。在其中很多都還是學生,或是沒有資金來源的前提下,要拍出有規模的故事或許會有些困難。不過沒有規模並不代表價值。今天我就來介紹兩部規模小到整片幾乎只在一個房間內完成的逆史詩巨片!
一、12 Angry Men(1957) – 十二怒漢
片中敘述著1位陪審人員,試圖說服其他十一位陪審員。一個殺人案件並不如表面上來的簡單,看似肯定是殺父兇手的年輕人也許並不是有罪的。才剛從電視導演轉到電影的Sidney Lumet,馬上就以他的第一部電影 – “12怒漢”,贏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與導演的提名。一向對司法題材相當有興趣的Sidney,在片中隱隱地敘說了美國司法制度的缺陷以及依賴。12位陪審員,12種不一樣的人物個性,不管投有罪或無罪,每個人都各持不同的理由評斷出各自的結論。隨著故事的進行,人物與人物間也磨出了各式各樣的火花。尤其在渺小的房間內,更是增加了不少壓迫感,電影畫面的比例也隨著悄悄的改變。
在這邊有偷偷推薦一下07年的版本”12″。中文片名《12怒漢:大審判》。這次劇情轉到了俄羅斯,大體上內容沒有太大變動。雖然是取於舊作的電影,但是導演Nikata Mikhalkov也用了自己的方法重新詮釋故事。相較57年, 07年的電影技術進步了不少。其中最大的差別莫過於色彩的元素,就像Sidney在各個鏡頭改變比例一樣,Nikata也在各個場景中用不一樣的顏色說著故事。隨著氣氛調節色調,反映出人物的或人物間的心理。
二、Rope(1948) – 奪魂索
兩個法律學生勒斃了一位同儕後,把屍體藏至於公寓中。為了達到”完美”的謀殺,其中的主使還邀請了朋友與家人來家中享用晚餐,享受著被發現屍體可能性的刺激。導演Alfred Hitchcock在片頭就把行兇過程拍了下來,但片頭屍體也僅在片頭出現,剩下的時間都在客廳的大箱子裡頭。從頭到尾的挑逗我們看到屍體的慾望。這部片子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長鏡頭,從頭到尾看似一鏡呵成,只利用演員或者家具當剪接點,造成一種在看舞台戲劇的錯覺。也利用這種錯覺讓懸疑感毫不間斷,緊繃的情緒沒有任何喘氣的機會,讓我們從來不忘記屍體的存在。
既然都談到了大師Hitchcock,就買二送一加贈一部吧!
三、Rear Window (1954) – 後窗
一名攝影師(詹姆士)在一場賽車一外中傷斷了腿。被迫在家休養期間,他拿起了望遠鏡開始觀察他的鄰居們。有一天,詹姆士發現了經常對業務員先生撈叨的女士不見了。經過判斷詹姆士認為業務員先生殺害太太的嫌疑重大。為了釐清一切,詹姆士與他的女友決定進一步的去調查這宗案件。後窗雖然是在片場裡完成的片子,不過電影幾乎是在一個房間內完成的。受制於詹姆士的腿傷,他只能在房間裡竊視著鄰居,鏡頭也如同是他的一部分。從房內看著這些陌生人的一舉一動。當人物們拉上窗簾,躲到牆後的時候,鏡頭也無法捕捉到詹姆士本人無法看見的,藉此挑逗著我們竊視的慾望。但是在我們無法看到所有幕後時候,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是不是可信的呢?在這個資訊傳播進步神速的時代當中,要如何過濾這些資訊是很多人沒有思考過的問題,Hitchcock卻早在五十年前就思考過這問題了。想想今天的facebook文化,很多人被他們的頁面所定義,也很多人利用他們的頁面來定義自己。但是這些資訊都僅來自螢幕這扇窗。讓我們更想問:是不是詹姆士的handicap並不是生理上的斷腿,而是心理上的盲點?而也許我們都擁有這個同樣看不到大體的handicap?
史詩的定義就是浩瀚的“大”,上述三部片子雖然沒有這個等級的場景及陣容,不過背後的訊息是如此的細膩。在沒有雜訊的情況下更容易傳達給觀眾。有機會看看這些小規模的片子,也許也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浩瀚」。重新去定義「史詩」是什麼。